 |
叶挺
香文化学者
陈寅恪喟言。一生负气成今日。四海无人对夕阳。余不以平生无大事业大名为极耻,断以一己不知学为耻。
|
日本香道与中国香文化本质区别
很多人说日本香道太注重形式,个人觉得这种说法还是比较粗浅的。把一件事做到极致,这种精神很可贵。美国文化学家鲁思.本尼迪克特写过一本书叫《菊与刀》,书中提到日本人的风俗习惯以及道德观念,其中有几句话我印象很深,她讲到日本人的两种矛盾性格:好战而祥和,黩武而好美,傲慢而尚礼,呆板而善变,驯服而倔强,忠贞而叛逆,勇敢而懦弱,保守而喜新,他们既可以爱好赏菊花的优雅,又可以手执刀枪进行残酷的杀戮或者自杀。茶道、香道、花道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消磨武家杀伐习性。他们在香道仪轨,器具等方方面面追求极致,这是一种"匠人精神"。
在中国古代,读书人世代受儒家文化影响,以读书穷理,反身践行为第一等事,不管是香也好,琴棋书画也罢,都视为闲事、雅事,或叫余事。子日: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,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"质"代表一个人的本质,"文"泛指外在的东西,当时的礼乐,甚至诗书六艺都属于文的范畴,意思是一个人太注重自身本质而不在乎外在,不修边幅,看起来就会很野蛮,太注重外在而不注重自身本质,又会变的很繁琐浮夸,文质适当,才可以成为君子。然而文质适当的界线是很难把握和限定的,古人觉得文和质一定会偏一边,故《春秋繁露》中提到:"文质偏行,不得有我尔之名,俱不能备而偏行之,宁有质而无文。"我们古人更注重自身本质,对待"艺"的态度是"游",叫"游于艺",涉而不有,过而不存,得不居功,不恃才而数为之。象山云:艺为天下之所用,人之所不能不习者也,游于其间,固无害其志道据德依仁,而其道其德其人,亦于是而有可见者矣.王阳明又将艺比之门面。那时候的文人最终目的是学而优则士,天下有道则见而用之;天下无道则遁世无闷,闭门暗修,独立完成自己的人格(这时候可能会更钟情于焚香)。"香学大家"、"琴学大家",亦或"书画大家"等等这些不会成为当时读书人的人生目标。他们追求的是一种"士子精神"。故魏武禁家内不得熏香;谢玄佩香囊而安石患之,刘季和香僻而张坦以为俗,皆患失志而已。
不管是士子精神还是匠人精神,都非常值得敬佩,值得学习,然再反观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周围风气,又何如???